Skip to main content

港大醫學院研究團隊發現超過三成急性缺血性中風患者於發病六小時後接受血管介入動脈取栓手術,獲得良好的臨床效果。(左起)梁嘉傑教授、陳灌豪醫生、鄭璟暉醫生和朱賢麟醫生。
(右起)陳灌豪醫生、鄭璟暉醫生和朱賢麟醫生公布研究成果,擴大中風治療黃金期由六小時至廿四小時,將惠及更多病人。
84歲的中風康復者劉女士表示,在接受取栓手術後,她很快便康復並能獨立自理。(左起)朱賢麟醫生、陳灌豪醫生、鄭璟暉醫生、中風康復者劉女士及其女兒、劉巨基醫生和梁嘉傑教授。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港大醫學院)和瑪麗醫院合作進行的一項研究顯示,急性缺血性中風患者於發病六小時後接受血管介入動脈取栓手術(取栓手術)治療仍然有效。這項為期逾五年的研究發現,當中超過三成患者更獲得良好的臨床效果。缺血性中風是香港和全球主要的死亡和致殘原因之一,需要迅速和及時的治療以減少對患者的影響。

來自港大醫學院和瑪麗醫院的腦內科、放射科聯同神經外科醫生合作,自2018年以來提供全港首個24小時取栓手術治療中風,研究團隊亦一直密切監測有關的治療成效。研究期間合共400多名患者接受相關治療,其中13%的患者在發病超過六小時後進行手術。研究突顯了持續研究的重要性,有助推進中風治療,改善治療效果,長遠能減輕中風對社會的經濟負擔。

背景
急性缺血性中風普遍是由通向大腦的動脈阻塞引起的。當血塊阻塞動脈中的血流時,會中斷血液供應,導致腦細胞缺氧和營養不足。因此,及時的治療至關重要,否則腦細胞會開始急速壞死,導致腦功能喪失、癱瘓、語言障礙甚至死亡。

標準治療是通過溶解或清除導致動脈阻塞的血塊,以恢復腦部血液供應。治療缺血性中風有兩種主要方法:第一種是在發病後4.5小時內注射靜脈溶栓劑,以溶解血塊,適用於由小動脈阻塞引致的中風;第二種方法是血管介入動脈取栓手術,於病發後六小時內置入導管清除血塊,一般用於治療由大動脈阻塞引起的中風。早前的國際研究顯示,在病發後六小時內接受取栓手術的患者,有32.6%術後仍能夠有獨立生活能力,而沒有接受此治療的患者往後能自理的機率僅19.1%。

研究結果及意義
瑪麗醫院作為香港首間提供全天候取栓手術的醫院,在黃金六小時內治療中風患者取得理想成果。這些患者中43.5% 獲得良好的臨床效果,比國際標準(32.6%)還高。該研究亦發現在中風超過六小時的患者當中,經醫生臨床和腦部掃描評估及篩選後,有部分患者也合適接受取栓手術。研究結果顯示,當中有36%於手術後90天可以獨立良好生活,成效顯著。

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外科學系名譽臨床副教授鄭璟暉醫生表示:「中風治療就是要分秒必爭,因為時間與腦細胞的死亡有直接關連。儘管黃金六小時後進行取栓手術的成效不及六小時內理想,但經過醫生嚴格評估和篩選後接受手術的患者當中,逾三成手術後有明顯改善,成效令人鼓舞。」

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放射診斷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朱賢麟醫生表示:「配合適當的影像掃描,能幫助醫生挑選取栓手術的受惠者,擴大中風治療黃金期由六小時至廿四小時,惠及更多病人。」

鄭醫生補充,研究結果顯示及時介入治療可取得積極成效,瑪麗醫院提供全天候取栓手術,為本港中風治療創出新方向,並提高患者的康復和生活質素的機會。

為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內科學系臨床副教授陳灌豪醫生強調及早發現中風的重要性,並配合救護車院前腦中風通報機制,以確保中風患者能夠及時轉送到中風治療服務中心,大大提高患者的治療成效。

研究團隊
這項跨學科研究由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進行,研究團隊成員包括:外科學系名譽臨床副教授鄭璟暉醫生;外科學系曾永馨基金教授(臨床神經科學)兼學院副院長(教學)梁嘉傑教授;內科學系臨床副教授陳灌豪醫生;內科學系臨床副教授暨中風研究組主任劉巨基醫生;內科學系臨床副教授謝曼瑜醫生;以及放射診斷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朱賢麟醫生。其他成員包括瑪麗醫院神經外科副顧問醫生羅懷宇醫生,以及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外科學系名譽副研究員蔡明欣。

有關瑪麗醫院24/7血管介入動脈取栓手術服務的資訊(查詢熱線:7083-5207)

傳媒查詢
請聯絡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電郵︰medmedia@hku.hk)。

Trigger Embed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