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由港大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合成生物學講座教授黃建東教授(前排右二)領導的研究團隊開發出一項嶄新的動態疫苗更新方法,以應對不斷變異的新冠病毒。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港大醫學院)的研究人員與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SIAT)開發出一項嶄新的動態疫苗更新方法,以應對不斷變異的新冠病毒,研究成果已於《細胞、宿主與微生物(Cell Host & Microbe)》期刊發表(按此瀏覽期刊文章),揭示接種兩劑原始病毒株疫苗後,再接種根據SARS-CoV-1(「沙士」)病毒研發的疫苗加強劑,可能提供更持久和廣泛的保護。

背景
新冠疫情持續,重複感染亦不斷出現,現有疫苗對快速變異病毒的有效性備受關注。為解決這個問題,疫苗有需要因應新冠病毒的演變而不斷更新。

新冠病毒的加速突變和免疫印記作用,對甄選合適病毒株以研發疫苗加強劑構成挑戰。此外,新冠病毒透過重組突變演化的特性,令選擇有效的疫苗株變得更加困難。隨著新病毒株不斷出現,接種針對這些特定變異株的加強劑顯得尤為重要。然而,目前的策略或許不夠靈活,無法應對新冠病毒的快速演變,因而有需要開發出更有效的新策略。

由港大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合成生物學講座教授黃建東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引入「抗原距離」和「抗原場」概念,以選擇最合適的加強疫苗種子株。研究人員運用「抗原距離」模型,對不同突變株之間的免疫逃逸能力進行定量測量,從而預測不同病毒株作為加強劑可能提供的保護範圍。研究發現,運用「沙士」病毒株(即導致 2002-2004 年沙士疫情的原始病毒)研發的疫苗加強劑可能對新冠變種病毒,提供更廣泛和更持久的保護。

研究方法、結果和意義
研究人員透過人體血清樣本和小鼠模型的實驗,驗證上述研究結果。團隊在小鼠接種兩劑mRNA疫苗後,根據抗原距離實驗評估了數個候選疫苗加強劑,包括原始新冠病毒刺突蛋白、Delta變異株、Omicron變異株、「沙士」病毒株和中東呼吸綜合症冠狀病毒。結果顯示,「沙士」病毒株疫苗加強劑在特異性抗體水平、中和抗體水平和保護效果持久性方面表現更佳。研究亦發現,根據抗原距離研發的新冠疫苗加強劑可能是應對未來新冠病毒變異的有效策略。

此項研究借鑑抗原距離概念,提出研發新冠疫苗加強劑的嶄新方法。研究發現,以「沙士」病毒株為基礎的加強劑,對新出現的新冠病毒變異株,包括多個Omicron株系,提供更好的保護。抗原場的概念還提供了一個新的框架,有助理解免疫系統與外來抗原的相互作用,對研發未來疫苗和嶄新免疫療法治療其他傳染病和癌症均具潛在影響。

研究團隊介紹
此項研究協作由港大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合成生物學講座教授黃建東教授、港大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名譽助理教授、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副研究員張寳中博士、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微生物學系助理教授朱軒博士,以及前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內科學系博士生胡葉凡博士領導;來自香港大學和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的其他研究人員共同合作。

鳴謝
此研究獲多項基金支持,包括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衞生及醫學研究基金、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前食物及衞生局(現為醫務衞生局)和廣東省科技廳等。

傳媒查詢
請聯絡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電郵︰medmedia@hku.hk)。

Trigger Embed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