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賽馬會安寧頌」計劃第三階段啟動禮由(左起)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署理院長葉兆輝教授、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勞工及福利局常任秘書長劉焱女士及香港賽馬會慈善及社區事務執行總監張亮先生擔任主禮嘉賓。
出席啟動禮的嘉賓參觀「賽馬會安寧頌」計劃舉辦的《好好說再見》故事展覽。
賽馬會安寧頌計劃「疫情下的社區安寧照顧」新聞發佈會: (左起) 賽馬會安寧頌- 「安晴.生命彩虹」社區安寧照顧計劃項目經理何盈盈女士、計劃受惠者家屬照顧者Vicky、香港賽馬會慈善及社區事務執行總監張亮先生、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系主任及項目總監周燕雯教授、計劃受惠者家屬照顧者Ellen、以及賽馬會安寧頌基督教靈實協會「安居晚晴照顧計劃」個案負責護士張翠珊姑娘。
團隊在疫情下探訪Ellen媽媽提供護理
團隊在疫情下探訪Ellen媽媽提供護理
團隊上門為Ellen媽媽洗澡
Vicky的媽媽接受服務團隊的工作員及義工探訪
Vicky的媽媽使用服務團隊建議的可調較床墊後願意再次進食
Vicky參與網上照顧照支援小組舒緩照顧壓力

本港於「死亡質素指數」(Quality of Death Index) 報告中的排名由2015年的八十個地區中排名二十[1],大幅攀升至2021年八十一個地區中第九[2],[3]。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於2016年主導策劃及捐助推行「賽馬會安寧頌」計劃,並積極與政府及社會持份者共同努力,可以說是躍進的主要推動力之一。為進一步強化社區安寧服務,計劃再獲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撥款約2.6億港元,在2022年至2025年推行第三期計劃,累計撥款近5.2億港元。

第三期「賽馬會安寧頌」計劃啟動禮今天於饒宗頤文化館舉行。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勞工及福利局常任秘書長劉焱女士、香港賽馬會慈善及社區事務執行總監張亮先生和香港大學社會科學院署理院長葉兆輝教授擔任主禮嘉賓。張亮先生致辭時表示:「馬會樂見『賽馬會安寧頌』在這個關鍵時期有積極及正面的影響,期望能夠將安寧服務恆常化,以回應本港對於在社區安寧的實際需要」。

由「賽馬會安寧頌」項目總監及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系系主任周燕雯教授帶領的計劃研究團隊,把疫情分成六個不同時期,並分析了「綜合社區安寧照顧支援隊」(Integrated Community End-of-life Support Team,下簡稱為“ICEST”)服務使用者在不同時間下的需求和反應。研究發現,晚期病患者均面對身體、情緒、實務和社交方面不同程度的挑戰。周教授說:「疫情及社交距離限制措施,為這些家庭帶來了額外的挑戰。因為晚期患者疫時留在家的時間更多,來自社區的安寧照顧提供了及時且適切的幫助。儘管家屬必須承擔更多的照顧任務,但在第一至第四波疫情期間,家屬照顧者的壓力程度偏低。」

疫情期間,儘管服務團隊仍盡可能保持面對面的服務模式,但受防疫措施的限制,使用電話或網絡平台提供服務的時間從34.2%增加到43.1%。周教授表示:「支援模式轉變並沒有影響服務效果,在幾個主要方面的指標甚至比疫情前更好」。計劃研究團隊對調查數據進行了社會投資回報率分析(SROI),發現疫情期間安寧服務的產出是資源投入的6.73倍,而疫情前這個數字是3.33(倍)」。

兩位出席發佈會的家屬照顧者亦分享了他們接受「賽馬會安寧頌」服務的經歷。Ellen的母親李女士患有晚期認知障礙症,疫情期間曾兩度入院。由於醫院的探訪限制,Ellen和她的兄弟姐妹感到為母親提早計劃晚期照顧的迫切需要。自2021年2月起,他們開始接受「賽馬會安寧頌」 –安居晚晴照顧計劃(由基督教靈實協會提供)的幫助。服務團隊通過電話或家訪的形式持續為他們提供護理建議和其他實際支援,並進行了預設照顧計劃(Advanced Care Plan)的討論。兄弟姐妹最終決定在李女士生命的最後幾周把她送往醫院,以處理晚期症狀,並在一次恩恤探訪安排中與母親道別。另一名家屬照顧者Vicky,需要照顧患有末期心臟衰竭和認知障礙症的母親。疫情期間,服務團隊定期通過電話聯繫來監測Vicky母親的病情。有一次,當Vicky的媽媽拒絕進食時,服務團隊立即安排了家訪,並成功鼓勵Vicky媽媽進食。Vicky和她的丈夫也參加了該服務的網上照顧者支援小組,認為該課程有助於緩解壓力。值得注意的是,由於疫情期間實施在家工作政策,讓她可以更靈活地分配時間去處理照顧事宜和工作,間接減少了她的照顧壓力。2021初Vicky的母親在家中安詳地離世。在Vicky眼裡,媽媽能夠“好死”,有賴「賽馬會安寧頌」服務的幫助。

是次新聞發佈會不僅是對過去成果的分享和總結,也標誌著「賽馬會安寧頌」將開啟新篇章。回顧過去這六年,計劃的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持續為居家或居於院舍的晚期病患者提供社區安寧服務,提供培訓以提高醫社專業人員、前線人員和義工的能力,並舉辦公眾教育活動,提高市民對建設關懷社區(Compassionate Community)的認知。截至2021年12月,「安寧頌」已為超過3,200名晚期病人和8,400名家屬照顧者提供服務,培訓了30,000多名專業人員和3,400名義工,亦有220,000多名巿民通過計劃的公眾教育活動獲得了安寧照顧的知識。

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聯同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老年學研究所、香港老年學會、基督教靈實協會、香港復康會、聖雅各福群會、聖公會聖匠堂長者地區中心,及東華三院等合作夥伴,攜手推行第三期「賽馬會安寧頌」計劃。實證為本及以醫社合作模式運作的ICEST 服務將擴展至更多地區,為更多在家寧養的晚期病人及其家屬提供全面支援。而計劃的安老院舍服務範圍亦將由第二階段的48間,續步擴展一倍至96間,培訓更多安老院舍員工,為晚期院友提供具質素的安寧照顧。計劃更會研究服務的經濟效率及當中的有效因子,進一步鞏固服務模式的可持續性及成本效益。同時,計劃繼續為專業醫護、社工、義工及照顧者提供培訓,提升他們的安寧照顧的能力;以及舉辦公眾教育活動,加強社區對安寧照顧的認識,務求由多方位提昇本港的社區安寧照顧能力。

有關「賽馬會安寧頌」
隨著香港人口老化,晚期病患長者人數不斷攀升,公眾對社區晚期病人護理服務的需求亦日漸增加。為此,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撥款近5.2億港元,於2016年開展推行為期十年的「賽馬會安寧頌」計劃,協助改善社區晚期護理服務的質素,以及為相關服務的專業人員提供培訓,並舉辦公眾教育活動。

「賽馬會安寧頌」結合跨界別力量,聯繫社區及醫療系統,強化現有臨終護理服務。計劃會在社區及安老院舍推行安寧服務,為晚期病患長者提供全面的支援,讓他們可以在充份知情下作出合適的臨終護理選擇,提升他們的生活質素。詳情請瀏覽http://www.JCECC.hk/

按此參閱附件。

傳媒查詢:請聯絡
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鄧肇倫先生 (電話:3917 1260/ 6023 6711 /電郵:alantsl@hku.hk)

[1]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2015). The 2015 Quality of Death Index: Ranking palliative care across the world. Retrieved from: http://www.lienfoundation.org/sites/default/files/2015%20Quality%20of%20Death%20Report.pdf

[2] Finkelstein, E. A., Bhadelia, A., Goh, C., Baid, D., Singh, R., Bhatnagar, S. & Connor, S. R. (2022). Cross Country Comparison of Expert Assessments of the Quality of Death and Dying. Journal of Pain and Symptom Management, 63(4), e419-e429. doi: https://doi.org/10.1016/j.jpainsymman.2021.12.015

[3] Duke-NUS Medical School (n.d.). Cross country Comparison of Expert Assessments of the Quality of Death and Dying 2021. Retrieved from: https://www.duke-nus.edu.sg/lcpc/quality-of-death

Trigger Embed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