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香港大學於1911年創校,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高等學府,1913年獲英國紋章院頒授校徽及校訓,中間盾牌部分被採納為大學標誌,常與大學名稱並列配置,一直沿用至今。港大的紋章標誌與部分英美及其他前英聯邦轄區的大學互相呼應,代表著深厚的歷史基礎和莊嚴爾雅的學院形象。

本網站旨在鼓勵使用香港大學的名稱和標誌時必須嚴謹及一致,有助維護大學重視卓越的學院形象,並體現共同核心價值。

大學的標誌結合了大學的校徽、校訓、大學的英文("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和中文(「香港大學」)名稱。作為大學的官方標誌,應在謹慎和尊重的原則下使用。歡迎電郵 cpao@hku.hk 分享對本網站發佈指引的想法和疑問。如對本網站的指引有任何疑問,請電郵至 cpao@hku.hk 與我們聯絡。

 

大學紋章的意義及重要性

  1. 大學紋章的特色
  2. 大學紋章的重要性
  3. 紋章創始者的願景
  4. 紋章的意義
    1. 盾牌
    2. 中文校訓
    3. 拉丁格言
    4. 頭盔與冠飾
    5. 護盾者
  5. 香港大學

 

A. 大學紋章的特色

  1. 港大的紋章標誌與部分英美及其他前英聯邦轄區的大學互相呼應,代表著深厚的歷史基礎和莊嚴爾雅的學院形象。
     
  2. 大學分兩個階段獲頒授紋章。大學創校不久後,於1913年5月14日獲得英國紋章院頒授校徽和校訓。1981年,大學在七十周年校慶時,向紋章學院申請一個完整的大學紋章,申請添加冠飾和護盾者令校徽原整,並於1984年獲批(同時獲頒授橫幅和徽章)。

 

B. 大學紋章的重要性

  1. 紋章學在歐洲已有近800年的歷史,最初是為有實際需要而訂立。早十三世紀時,騎士佩戴封閉式頭盔作戰,於是在盾牌上採用獨特圖案,以便在戰場上識別身份。原本的設計非常簡單,但盾牌圖案在接下來的兩個世紀中逐漸演變成象徵貴族身份的徽章,並且變得越來越複雜。紋章學的發展源於確定貴族身份的需求(並因此有權擁有紋章)。由於貴族身份是國王的恩賜,英國國王在十四世紀開始仰賴專業紋章官判斷貴族身份,設計獨特的紋章並授予合適的人選。其後創立的英國紋章院正式確立紋章官的角色。
     
  2. 儘管許多名門世家現在仍然驕傲地展示紋章,紋章在歐洲早已不單是權貴的象徵。紋章不只頒授予值得表揚的個別人士,亦頒授予信譽良好的組織。在現代歐洲,成功的企業、市政府或大學會將紋章作為標誌展示,以代表企業形象。儘管如此,紋章仍然深受喜愛和渴望。它們仍然象徵地位,其設計包含十四世紀形成的神秘科學元素,因而別具魅力。紋章中使用的許多術語均為古老的法語,而法語就是很久以前的英國貴族語言。紋章學中也蘊含複雜的規則支配顏色的使用,當中的動物、鳥類和其他特徵亦陸續被賦予象徵意義。

 

C. 紋章創始者的願景

  1. 紋章官可借鑒經過八百年傳統洗禮的典故和象徵設計紋章。個人或組織的紋章深富意涵。香港大學創校兩年後(1913年)獲頒授校徽和校訓。正確解讀校徽和校訓可令我們了解更多創辦人對新大學的願景。這一點很重要,因為原始記錄在二次大戰日本佔領香港時已經遺失,故此必須從校徽和校訓的證據中推斷出創辦人的原意。
     
  2. 大學在1912年10月透過書信向英國紋章院建議盾牌的設計。可惜我們無法得知設計者身份 — 估計是一位具備紋章知識的歐洲人,與華裔學者商討後採用中文引文。校務委員會在信中提出,若需要更多兼獨特的元素,希望「將竹子加入設計中」,但英國紋章院沒有採納此建議。 
     
  3. 若仔細解讀校徽盾牌和校訓座右銘,會發現大學創辦人表明希望兩者包含歐洲和中國文化的典故暗示;以分別用歐洲和中國各諺語一貫用語以表達對新大學的期望;尋求西方和中國傳統之間的和諧平衡 - 中西合璧。可以說實際上,平衡是主導校徽盾牌設計的原則。

 

D. 紋章的意義

  1. 在發展成熟的紋章學中,紋章通常包含四個獨立元素:
    1. 盾牌;
    2. 格言;
    3. 頭盔與冠飾及
    4. 護盾者

    盾牌顯然是最突出和最重要的特徵,通常顯示整個紋章,或只有盾牌和格言。 除了這四個傳統元素外,香港大學的紋章還有一個極不尋常的特徵 – 盾牌寫上中文校訓。以下探討這五種不同元素的重要性。

The Coat of Arms

Coat of Arms

 

i. 盾牌

  1. 盾牌包含歐洲和中國傳統的元素。盾牌上方的金獅與紅色背景源自英國國徽(紅色背景上的三隻金獅)。盾牌的下方是一本打開的書,分別以藍、綠兩色為背景。書本明顯是象徵學習,常在歐洲大學的紋章中出現。 
     
  2. 盾牌背景用上藍色(天藍色)和綠色是一個有趣的特徵,因為這兩種顏色的配搭違反了紋章的正常規則。據稱是大學要求在盾牌上加入座落港島位置的元素,於是英國紋章院特地設計了特殊背景,以綠色代表港島及藍色代表四面環海。
     *盾牌:在深緋紅色背景上描繪了一隻金獅子,下方上面有一本打開的書,並印有大學的中文校訓,以及拉丁文校訓 'Sapientia et Virtus'。

The Shield

 

ii. 中文校訓

  1. 書中打開的頁面上刻有「明德」(彰顯德性)、「格物」(窮究事物的原理)二語,均出自儒家經典《四書》中的《大學》。
     
  2. 「明德」(彰顯德性)出現在《大學》的開首句中:「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在註釋中,宋代哲學家朱熹提出以「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為儒學的三綱領。傳統上,儒家學者認為「德性」是人與生俱來的本性。大學之道就是「明德、親民、至善」,要達到這三個至德至善的境界就要時常敦品勵學,晉德修業,而使用「明德」一詞意指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光明高尚的品德,在於使民眾棄舊立新,在於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
     
  3. 「格物」(窮究事物的原理)出現在賢能的統治者如何培養智慧和美德的描述中:「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朱熹將這句話註釋為「致知在格物」
     
  4. 以上兩句短語均非常適用於高等教育院校。在中國和歐洲的傳統裡中,大學的功能不僅是灌輸知識,亦有培養年輕人成為對社會有責任感的人,即「明明德」。與此同時,調查事物窮究事物的原理是科學探究的主要原則。事實上,十九世紀中國使用了「格物」來這個短語演繹西方「自然科學」的概念,後來才萌生「科學」一詞。總而言之,「明德」和「格物」代表兩大學術領域 — 「文學」和「科學」。
     
  5. 校訓引用儒家經典《大學》並非偶然,《大學》也意指高等教育機構「大學」。
     
  6. 標誌上的「明」字比慣用的寫法多出一劃 (眀),而「德」字卻少一劃(徳),屬故意的安排。四個大字以漢代較時尚的書法風格隸書寫成,至今仍用於正式的銘文。
     

iii. 拉丁語校訓

  1. 許多紋章在盾牌下方寫有格言,一般為拉丁文或法文,而非英文。格言通常是一種表達「使命宣言」的形式,總結了組織的價值或願景。Sapientia et Virtus是香港大學的拉丁文校訓,意指「智慧與美德」。兩個拉丁詞在哲學文獻使用中均有悠久的歷史,早在公元前一世紀自羅馬政治家及哲學家西塞羅以此作為希臘詞語sophia(智慧)和aretē(美德)的拉丁文翻譯後廣泛使用,後來更成為拉丁哲學中的關鍵術語。對受過良好教育的歐洲讀者而言,上述兩個拉丁術語令人回想兩千多年的古典學術研究,就像引用《大學》中的古文一樣,為格言賦予古典威信。更重要的是,兩詞正好呼應「明德」、「格物」的含義。Sapientia意指「格物」,而virtus則對應「明德」。因此,拉丁格言對受過良好教育的歐洲人的意義,跟《大學》引文對受過良好教育的中國人的意義,可謂有異曲同工之妙。

 

iv. 頭盔與冠飾

  1. 大多數紋章在盾牌上方都有騎士頭盔。頭盔通常被用作固定飾帶的花圈(原本是戴在頭盔上的布巾以保護佩戴者免受高溫傷害)環繞,頂部是冠飾(原本是放在頭盔頂部、散開扇狀的長羽毛,令騎士看起來更高大威風)。
     
  2. 紋章藝術家按傳統將把頭巾展示成向上流動的緞帶以抵抗地心吸力。破爛的緞帶象徵紋章主人是一個勇猛威武、慣於迎難而上的騎士。緞帶向上純粹出於美觀,以填補護盾者上方的空隙。頭盔冠飾的描繪也經歷了長久的藝術發展。原本的扇尾已消失,冠飾變得更闊氣、花俏,經常與盾牌的設計元素相呼應。
     
  3. 大學的紋章按照慣例包括頭盔、花圈和斗篷。根據平衡原則,花圈的紅、金色,斗篷的藍、綠、金色,與盾牌上的顏色相呼應。冠飾上有兩個已出現在盾牌上的元素 — 獅子和打開的書。英國紋章院描繪了戴著傳統中式翡翠項圈的英國獅子。這特色似乎自此一家,儘管世上還有幾個富中國意味的紋章。

The Helmet and Crest
The Helmet and Crest

iv. 護盾者

  1. 大多數紋章的「護盾者」(這樣稱呼是因為它們被描繪為支撐著盾牌)是動物或鳥類。大學的紋章中再次明確體現中西合壁,以中國的龍與英國的獅子護盾。英國紋章將龍獅的位置對調,並配上中式翡翠項圈,與其他香港殖民地紋章不同。龍獅分別站在「陡峭山峰」(一般站在一塊接連的土地上)。陡峭的山峰象徵大學座落於港島區。

 

E. 香港大學

  1. VNIVERSITY OF HONG KONG 位於般咸道的鄧志昂樓,石牌坊的門楣上刻有英文題字:
    TANG CHI NGONG SCHOOL OF CHINESE
    VNIVERSITY OF HONG KONG
     
  2. 關於以上題字,大學不時收到意見評論,通常是指出 'Vniversity' 是大學‘University’ 的筆誤的串法誤寫成'Vniversity',是一個尷尬、應該盡快糾正的錯誤,而且理應該早於1931年鄧志昂樓落成時被察覺發現。
     
  3. 事實上,“VNIVERSITY”是刻意的拼串法,旨在通過模仿拉丁文字用大寫字母雕刻的風格來為題字增添學術威嚴身份。拉丁文跟英文語一樣,有元音'u'和輔音'v'的區別,寫法與現代英文語的無異,但石刻上以大寫「V」代替「U」則是例外。羅馬石刻慣用大寫,雕刻上以兩條直線的「V」代替「U」字底部的弧線明顯快且省力,故常以V字代表U字。以第一個羅馬皇帝奧古斯都(Augustus)的名字為例,雕刻的銘文通常寫為AVGVSTVS。羅馬人在這種情況下,似乎毫無難度將V讀為U。
     
  4. 雖然今天“VNIVERSITY”的拼法看起來很奇怪,但在1930年代在英文石刻中以V代U並不會顯得格格不入。因為在那個時代,拉丁文研究備受推崇,且比現在更尊重古典和禮儀。

 

由教務處的技術撰文主任 Dr David Wilmshurst於2007年1月24日編寫

 

Trigger Embed Code